農歷正月十六,元宵節過后的第一天,記者分別來到陶瓷生產企業較為集中的佛山小塘鎮和三水區白泥鎮,通過對一些企業和農民工的走訪調查,記者除了可以感受到用工荒外,還感受到了一些中小陶瓷企業的壓力和農民工的觀望情緒。
尚未接觸到這里的農民工之前,不管是在小塘工業大道上的公交站臺,還是在金沙大橋的橋墩旁,以及在小塘車站旁的信息欄間,記者都發現了貼了一層又一層的招工廣告,記者留意了一下,并未發現太多陶瓷企業的用工信息,僅有的幾家陶瓷企業需求的多是包裝工、搬運工和司機這些普工,開出的底薪也均在2500元以上。
佛山三水白坭一家陶瓷企業在工廠門口擺放的招聘廣告,在陶瓷企業集中的園區,幾乎每家企業都有類似的招聘信息,這也是工廠之間生產員工頻繁流動的原因。

陶瓷市場營銷:在觀望中尋找機會
節后的小塘鎮并未呈現出一片開工熱,而是一片冷清,許多陶瓷企業目前還未開工,在倉庫內外,記者都看到了大量拋光磚和瓷片的存貨,三三兩兩的工人在工廠附近閑逛。記者遇到一位貴州籍農民工羅先生,他正在一家陶瓷廠門口瀏覽該工廠貼在門外的招工信息,記者了解到羅先生工作的地方是再附近的一家陶瓷廠,做的是一份包裝工的工作,底薪只有1500,而且這份底薪是在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前提下才可以拿到的,由于工廠效益不好,在工廠停工期間,他只能拿到每天26元的最低工資,所以他今天來這家規模相對大些的陶瓷工廠看看是想找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但看到這個工廠目前只招少數高級技工,雖然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環境不是很滿意,但聽說自己工作的企業今年可能會加薪的消息后,持觀望態度的羅先生也坦言工廠開工后,自己還是會回去上班的。
今年還不到20歲的蘇某是一名廣西籍的農民工,在和這位90后農民工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蘇某和羅先生有著類似的工作經歷,但幸運的是,他已經找到了一份待遇更好的新工作。蘇某告訴記者,他之前在一家陶瓷廠開叉車,每月可以拿到3000元,但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超過12個小時才有加班費,而且工資還不能按時發放,他向記者訴苦說自己有一個多月沒有領到工資了,無奈之下,自己在另外一家陶瓷廠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
在對農民工兄弟的走訪過程中,記者還了解到由于工廠開工日期并未確定,許多農民工朋友還在家里沒有過來,不過將會在未來幾天內過來,但也有農民工反映,考慮到一些用工企業的待遇太低,生活成本高,再加上最近家鄉政府針對農民工的優惠政策,種種因素使這些還在家中的農民工的歸期又成了一個未知數。針對這一現象,部門企業也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一家專營馬賽克拼圖的公司招聘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目前有五分之四的員工已經到崗,他們目前正在加緊招工,以應對剩余五分之一的員工不來報到的風險。
雖然在小塘鎮記者并未看到像在招聘現場所出現的企業搶人的火爆場面,但企業開工日期的往后推遲也可以反映出陶瓷企業缺工的事實,而從農民工的話語中,也可以折射出珠三角農民工短缺的共性問題,比如部分中小企業農民工待遇不高,中小企業又在吸納農民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也是造成農民工短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像我們在采訪中遇到的蘇某,還不到20歲,如果不改善環境,是很難留住這些90后農民工的。同時,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問題也是值得我們關注。
除了像羅先生和小蘇這樣的工作安定下來的農民工外,記者在小塘鎮還看到許多對工作持觀望態度的農民工朋友,他們明白,現在企業招工難,所以就盼望著企業可以提高薪酬,自己再做選擇,而且,隨著80后和90后漸漸成為打工者的主力軍,他們也不愿像其父輩那樣從事單一的工廠體力勞作,他們在家鄉或他鄉自主創業,做著自己的選擇。